兄弟姊妹间最好的关系,不是常聚会或借钱助他,而是懂得“鸡群定律”
尽管父母两边的亲戚其实不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习惯多子多女,通常都有四五个孩子,所以叔叔、姑姑、舅舅、阿姨自然不缺。
然而,无论是父亲这边的亲戚,还是母亲那边的亲戚,大部分关系都不太好,甚至曾经闹过不和。
我的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出门在外后一直尽力照顾弟弟妹妹。我的母亲虽然是家中的妹妹,但在生活条件好转后,也经常照顾老家的舅舅们。
尽管如此,结果并没有如父母所愿,兄弟姐妹之间并没有保持和睦友爱的关系,相互扶持、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没有出现。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母亲至今仍会细数那些她自己即使在困苦中,也不忘帮助两边兄弟姐妹的事例,同时对这些不懂得感恩的亲戚感到愤怒和失望。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对亲戚们如此好,最后却会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直到最近,我在阅读中了解到“鸡群定律”这个概念,我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手足之间,是除了父母以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如果手足之间关系和睦,经常聚会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手足之间的价值观和性格不合,又该如何相处呢?
鸡群定律是指在鸡群中,有一种行为模式被称为“啄序”(pecking order),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只鸡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会依据这个位置来决定它们之间的距离和互动方式。
例如,如果一只鸡靠得太近,其他鸡可能会视其为挑衅,进而产生敌意;
相反,如果一只鸡离群太远,则可能会被孤立,失去群体的归属感。
因此,在鸡群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是维持和谐关系的关键。
将鸡群定律运用于手足相处就是:保持距离,不要过分关心,因为即便是兄弟姐妹,也人心难测。
如果手足之间的感情并非特别深厚,就没必要太过善良地去关心对方,或者为了缩短彼此距离而频繁见面。
相反,偶尔的见面可能会让关系更加融洽。因为久未相见,彼此会更客气,更加包容。
当我们试图通过频繁的见面来拉近关系时,反而容易引发一些小矛盾。
例如,谁为这顿饭买单、谁点的菜贵、父母偏爱谁、谁赚得更多等琐事,都会成为心结。
本来以为亲人之间应该常见面才好,但后来才发现,有些人之间少见反而感情更好!
尤其是当手足之间的发展不一时,那些发展不如意的手足,见到发展较好的手足,可能会心生嫉妒、眼红你,甚至觉得有权理直气壮地向你索取。这就是人性。
对于那些和自己三观不合的手足,在付出时要掌握好分寸,最多给予三分,保留七分。
如果你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对方可能会视之为理所当然,反而不懂感恩。
但对于那些斤斤计较、不懂感情的人,划清界限反而是明智之举。
否则,当你一旦停止了之前的慷慨付出,对方可能会心生怨恨。
我见过许多父辈那一代的人,他们早年外出打拼,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甚至有不少人开了工厂或公司。
很多人出于想照顾家中手足和亲戚的好意,都会把他们叫到自己的公司工作。
做老板的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希望能照顾自己的亲人。
有个有能力的亲人愿意带自己一起走向成功,想必大家都会羡慕不已。
事实上,有些人甚至可能会感到嫉妒,觉得那位亲人赚了钱是在炫耀自己,并且把他们当作劳动力剥削。
如果在工作中稍微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这种情绪反而更容易激发出他们的怨言。
曾经有有个人便是,他高薪聘请自己的手足来自己公司工作。
然而,当公司资金紧张时,他决定削减工资,认为大家应该共渡难关。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手足对此大为光火,认为他在苛待自己,既然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要削减工资?
当你习惯性地付出时,若遇上三观不正的人,对方往往不会考虑你的付出,而是觉得你本来就该多给。
即使是手足之间,如果对方心态不好,也应当保护好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偶尔付出,反而可能使关系更好,对方也会更懂得感恩。
很多人对亲人付出了一片赤诚,最终却只换来心灰意冷。
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爱,有些人眼中只有索取,全无回报之意。
你过得如何,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只在乎你对他们好不好。
因此,像这种情况,倘若哪一天,父母不在了,手足之间也许就再无来往了,因为彼此之间本来就没有真正的爱。
如果对方没有意愿去爱你,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这段关系。
即使想用吸引力法则来改善关系,也必须双方都有相同的愿望才行。
如果你的愿望是“和手足真心珍惜彼此”,而对方的愿望是“修复我和他的关系,让他为我付出”,那显然不会成功。
你无法用吸引力法则改变他人的想法,除非双方都有相同的心愿。
如果三观不合,那就不必勉强,找到适合彼此的相处距离,大家都能更加开心。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999.zuizhuai.cn/?p=11389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