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有度的。
——鹿妈
◆ ◆ ◆
孩子说话紧张、畏畏缩缩、表达混乱?
不是太内向,而是思维力、表达力拖了后腿
9月29日上午9:3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分享思维训练好方法
让孩子能言、巧思、善辩!
▽▽▽
作者 | 秋秋
小事上的指导
是我藏不住的傲慢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怕什么怕。”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
消耗孩子的
一直都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别穿这个,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
“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
“别碰这个,危险!”
“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
“拿好水杯,别忘了喝水。”
“你看你看,这又错了。”
……
“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十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你的孩子最后有没有乖乖把那两只虾吃完。
但你的孩子一定会记得你是怎样在饭桌上怒吼着把她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楼道里边边哭边瑟瑟发抖了三个小时。
一定会记得。
在孩子年幼时不遗余力给予满满的爱,在孩子长大慢慢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后退”,守好各自的边界,才能让孩子成长为大写独立的“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让孩子能自主去经历,在挫折和欣喜中成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3. 父母能做的事——于内耗的漩涡中拯救自己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
一个月总有一段时间提不起精神,工作压力、生活琐碎、育儿焦虑等等,都会使得人莫名的烦躁,情绪大起大落,一下接一下地叹气,一有时间就瘫在沙发上啥也不想干,连眼皮都不愿抬。
心累啊!
也会有那样一段时间,工作效率高不说,家庭琐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对孩子和老公也能更加“宽容”。
闲不住,根本闲不住,坐沙发上也能用脚丫子点地奏乐。
真是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都顺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经过30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能量层级定论:每个人都是行走的能量体,活在各自不同的能量层级里。
能量低的人,精神萎靡,啥也没干也会累得啥也不想干;
能量高的人,精神抖擞,一股牛劲能把整个宇宙干翻!还能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积极向上。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容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对父母表达忠诚。
如果父母不开心,孩子也不会让自己开心;
如果父母能量低,孩子也会陷在低气压里,否则就会有深深的负罪感。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在生活琐事上消耗自己。
主要是,活到现在还看不明白吗?
人生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已经很耗费心力,哪有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呢!
远离消耗,心宽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