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退了几位打算出海的物流老板
出海水很深,切勿盲目跟风!
发布机构 | 引航咨询(Pilotage Consulting)
原创作者 | 李忠心
本文编辑 | 一棵白菜
现在出海成了一件“政治正确”的事,仿佛不接受这个结论就是脑袋有问题。本来不想陷入这个舆论漩涡,但发现有很多物流老板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跟风,我判断有很大的风险,有必要趟浑水,挑战一下这个观点。
“不出海就出局”
这句话说的很不负责任
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和企业
行业专家和媒体机构,天天无脑喊口号,为了流量和挣点小钱完全不关心是否对企业产生误导。不知道“不出海就出局”这句话到底是谁先喊出来的,不管是吴晓波,还是刘润,或者是哪个企业家大佬,口号毕竟只是口号,代表不了现实。
无论什么口号,不管是谁喊出来的,都有特定的目的、背景和适用范围,并不是讲给所有人听的。搞清楚口号的内涵非常重要,比如在物流行业,我一直的观点都是“国内能干好的话,尽量不要出海”。
为什么听起来很有道理
抓住了大多数人无深度思考的弱点
我们听到的逻辑很通顺:国内很卷,已经没有机会了,而海外的人都很懒、基础差,以我们的努力程度过去可以轻易碾压。
但真实的世界是这样吗?上面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相的全部。仅凭这个逻辑非常容易踩坑,所以逻辑学教育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我们需要批判的不仅仅是假论断,还有不全面的论断,而且后者更重要。
国内企业有出海的机会,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要出海:去国外做业务,并不是国内业务的平移,需要的能力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国内的基础业务都做不好,为什么突然就可以具备更强的能力,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不出海真的就出局吗?
当然不是,口号害死人
为什么说口号害死人,因为喊口号的人有自己的目的:他可能是卖水的,也可能是搞租房子的,也可能是办签证的,还有的是搞游学和培训的。反正不管出海企业的死活,搞不好是你的责任,与我无关。像极了当年美国的“淘金热”,淘金者赚到钱的很少,但卖水、卖铲子的却赚了很多钱。
这句口号要认真去剖析,能发现很多值得深挖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出海”,做货代、有国际业务就算,还是必须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团队。比如什么叫“出局”?是倒闭干不下去了,还是无法成为一线玩家?比如我们本来就是一个行业的二三线企业,生意就不大,也没打算成为行业头部,那就不存在所谓的出局。
以物流行业为例,虽然有很多企业出海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比如中通、满帮这类企业年利润大几十亿,难道他们不出海就会出局?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出海适用于哪些企业
特别强,或者特别弱
“特别强”指的是行业头部,在所述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很难在国内产生增量。比如美的、海尔、华为,这些企业大多在30年前就已经出海了。
“特别弱”并不是指真弱,而是企业在国内没有基本盘、或者很小,与团队的能力不匹配,没有历史包袱。比如极兔起步就在海外,还有传音手机。
最不适合的企业:在国内有一定基础,也就是行业的腰部企业。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依靠国内业务生存,老板也不可能将海外作为主业。
我给物流公司的建议
非必要,不出海
国外有机会,是“可行性”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更多的要思考“必要性”问题。比如行业巨头面临内卷、没有增量,寻求新的市场,这是必要的;另外,新团队在国内机会不多,去海外寻求机会,也是必要的;还有本身就是服务国际业务的,比如服务跨境电商、一般贸易的物流企业,这天然具备出海必要性。
出海的“必要性”的底层逻辑还是资源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资源投在国内,还是投在出海,哪一种选择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产出比更高,就选择哪一种。所以这不仅是机会问题,还是企业的资源禀赋问题。有些企业有资源,但不具备出海能力;有些企业具备出海能力,但资源投在国内产生的效果更好,这两类企业都不适合出海。
国内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在第二、三象限,在国内都有不错的基础,还在持续盈利,只不过是经营压力大了一些。在此时容易出现假设的错误:只是竞争激烈、经营压力大了,并不是国内市场没机会,必须出海,这属于典型的“必要性”判断失误。
“必要性”判断失误的代价是很大的,容易导致“鸡飞蛋打”的局面:国内物流老板大部分是企业的获客、运营的核心,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果贸然去开拓海外市场,而国内的基本盘又丢掉后,会出现两头落空的局面。
国内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勇于突破,还是逃避困难
每当我提出“反对出海”的观点时,总是被当作异类看待,认为我是保守派、逃避困难者。而我看到的是:国内的物流企业的基本功大部分都很差,远远没有到真正内卷的阶段,而是刚刚进入淘汰赛阶段,是企业成长最好的机会。
而很多物流老板选择出海,大部分不是因为要寻求突破,恰恰是为了逃避困难,属于战略上的机会主义。人在机会主义驱使下,容易出现思考不深入,对出海的代价、困难判断不足,导致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写在最后:本文的意图不是反对出海,而是反对没必要、不适合的企业出海,但这是是中国物流企业的大多数。有必要出海、且具备出海能力的企业是少数,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做好国内业务依然有机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