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最高的10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莫言只能排第10。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韩国作家Han Kang(韩江)。诺奖的授奖词是:“因其充满诗意的文字直面历史创伤并揭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作者把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在豆瓣的评分做了一个排行,挑出了其中评分最高的十部,让朋友们在书荒的时候可以无脑翻阅,每一本都值得大家反复读。

注:每部作品取参与评价的网友数量最多的那个版本,且参评网友数量必须超过1000个。

20241023131127660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自1967年首版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全球无数读者的心。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再现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同时也是一部探寻人类孤独情怀的心灵史诗。
小说的叙述方式非线性,时间跳跃,现实与神话、传说交织,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马尔克斯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糅合,构建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无常。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命运多舛,他们的故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建立、发展与终结的缩影。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它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孤独、爱情、死亡等主题。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成员,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和命运,仿佛是对人类孤独命运的隐喻。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他们的生活和选择,都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孤独时的不同态度和反应。
20241023131128666
《古拉格群岛》是俄国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作者自己在劳改营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结合了大量证词、回忆录、历史文献等资料,全面揭露了苏联劳动集中营的残酷生活。所谓古拉格,原是苏联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的缩写,象征着苏联的劳改制度。索尔仁尼琴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
全书分为三卷,上卷从作者自己被捕时的情景写起,中卷介绍了劳改营内部的情况,下卷则着重描写了劳改营内犯人的反抗、暴动和他们的生活。作品通过自传、考证、资料等多种方式,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监狱、劳改营、流放地的全貌。
《古拉格群岛》的创作历程始于1958年,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期间就开始搜集资料,直到后来能够公开写作时才得以完成,历时10年时间。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了第一部,作家离开俄罗斯侨居国外。
作品主题深刻,揭露了逮捕和刑讯是进入古拉格群岛的唯一途径,而刑讯则是保证群岛逐渐壮大的基础。作者把沙皇和苏维埃时期的侦查作比较,说明旧的时代过去了,但是旧时代的刑罚在二十世纪依然存在,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列举了31种刑讯方法,对人的精神和肉体上进行折磨,手段极其残忍。
《古拉格群岛》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政治界、文学界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让索尔仁尼琴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与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的人物之一。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极权主义统治的残忍和危害,更在于对独裁者罪恶的彻底批判并清算,它告诉读者,只有大多数人摆脱愚昧,做一个具备基本常识的人时,这样的人才不会对权力进行盲从和膜拜。
20241023131129285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重要作品,发表于1922年。这部小说以古印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乔达摩,一个婆罗门之子,寻求自我和宇宙真理的故事。虽然书名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但黑塞明确指出,这并非佛陀的故事,而是千万寻常人一生中的追寻和体验。
悉达多的故事从他与好友歌文达一起离开家,放弃婆罗门的舒适生活,成为苦行僧开始。他们寻求佛陀的教导,但悉达多最终选择独自探索生命的意义。他经历了世俗生活的种种诱惑,包括财富、情欲和权力,最终在河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他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
黑塞的语言充满诗性,他通过悉达多的内心旅程,展示了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我的深刻洞察。小说中,悉达多经历了从沙门到富商的转变,最终在河边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真理无法通过言语传递,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发现来获得。
20241023131130122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于1940年完成,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内战结束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痛苦、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和质朴的本性。
小说的主人公是格里高利·麦列霍夫,一个典型的哥萨克青年。他的生活和爱情经历折射出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格里高利在战争中表现出勇敢和坚强,但在政治斗争中却饱受心灵震荡。他的爱情故事与两位女性——阿克西妮娅和娜塔莉亚——紧密相连,但均以悲剧告终。最终,格里高利带着他的儿子,他一生仅剩的东西,回到了生养他的小村庄。
《静静的顿河》的主题思想之一是战争与民族苦难的历程。小说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革命和战争,将人放在革命和战争的磨盘下挤压和考验。作者通过小说的描述对战争表示诅咒、对革命表示怀疑以及对苏维埃政权进行质疑。小说展现了由于战争和革命引起的战争,原本美丽富饶的顿河平原变得荒芜,哥萨克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许多家庭破碎,故乡剩下的只是孤儿寡母和老人,处处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
《静静的顿河》也是一部结构宏伟、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史诗般的作品。它不仅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顿河哥萨克人的风俗画,还对那种独特的、中世纪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习惯、性格、气质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作了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描绘。小说的语言鲜明、形象而富有表现力,既具有浓厚的顿河哥萨克乡土气息,又是全俄罗斯人民的语言。
20241023131130231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发表于1942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讲述了他荒诞的生活和荒谬的死亡。故事开始于默尔索母亲的葬礼,他表现出对母亲死亡的漠不关心,随后因为一场意外杀人而被送上法庭。在审判过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局外人,无法理解法庭上的规则和他人的期望。最终,他因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态度而被判死刑。
小说通过默尔索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隔阂。默尔索是一个对社会规范和期望无动于衷的人,他的真实和自然与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形成鲜明对比。加缪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一个不按常规行事的人如何在一个充满规则和期望的世界中遭受排斥和惩罚。
20241023131131117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诗集首次出版于1916年,它包含了325首短小精悍的小诗。这些诗歌以自然景观、生活琐事为素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情感。泰戈尔在诗中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捕捉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集中的许多诗篇都体现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他的灵感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用以点亮人生的智慧之光。泰戈尔在诗中展示了他的多重身份,他像是一个探险家、热恋中的青年、反思人生的老者,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记录灵感瞬间的过客。他对爱情的思索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男女间的爱情、母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等。
《飞鸟集》中的诗歌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泰戈尔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宇宙终极原则或神的探索。诗中的自然不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还积极地协助我们抹去人类生活中一切分离的痕迹。泰戈尔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生的奉献与人生意义的追求,使诗篇充满了生机。
《飞鸟集》在中国文学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国作家和诗人都受到了泰戈尔的启发。比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受到泰戈尔影响而创作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印度,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20241023131132827
《失明症漫记》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首次出版于1995年。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种突如其来的白色眼疾(失明症)席卷整个城市,探讨了人性、社会秩序以及文明的脆弱性。故事从一位司机在十字路口突然失明开始,这种疾病不仅剥夺了人们的视力,而且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政府为了控制疫情,将所有失明者隔离在一家废弃的精神病院中,但隔离并没有阻止疾病的蔓延,反而暴露了人性中的恶。
小说中,随着社会秩序的崩溃,被隔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饥饿、暴力和死亡。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被放大,既有自私和残暴,也有善良和牺牲。医生的妻子是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她成为了这群失明者中的眼睛和希望。她目睹了人性的堕落和光明,最终带领着一群人逃离了精神病院,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当失明症奇迹般地消失,人们恢复视力时,医生的妻子感叹道: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即使在恢复视力后,人们内心的盲目和道德的失明仍然存在。
《失明症漫记》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它挑战了读者对文明和道德的假设,展示了在极端情况下,人类社会是如何迅速退化到原始状态。小说的结尾,失明症的突然消失,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从这场灾难中吸取教训,还是会继续盲目地走向下一个危机。
20241023131132537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首次出版于1912年,这部小说耗时20余年完成,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作品。小说以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线索,描绘了他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直至晚年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其形象主要以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社会和个人挑战中的成长和奋斗。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和不协调,他是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小说通过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世纪之交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欧洲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画卷。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情节丰富,结构宏大,分为四个部分:黎明、清晨、少年;反抗、节场;安多纳得、户内、女朋友们;燃烧的荆棘、复旦。整部小说以克利斯朵夫的人生轨迹为描述对象,通过他的经历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自由、真理和生命力的追求。
20241023131133436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2年。这部作品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经典。它围绕一位年老的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展开,讲述了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历程。其中寄寓着对人的命运的象征意义,突出了向上拼搏的硬汉精神。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人与海》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海明威与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友谊和一次真实的捕鱼经历。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冰山理论和简练的文风,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既简洁又深刻。小说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展现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马诺林的角色在小说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老人的助手和朋友,也是老人精神的传承者。
《老人与海》以其深刻的主题、紧凑的结构、象征手法和简洁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歌。小说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成为了硬汉精神的代表,他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为了小说的主旨。这部作品也是海明威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晶,对促进欧美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20241023131134954
《生死疲劳》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6年。这部作品通过一个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的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从1950年到2000年五十年间的历史变迁和农民的命运波折。小说的叙述方式独特,通过各种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诞。
莫言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采用了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观念,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人性、生命等深刻主题融入小说之中。小说的叙事结构大气磅礴,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想象力,展示了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探索了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等深刻主题。小说的书名来源于佛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反映了莫言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
注:图片来自豆瓣,侵删。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