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圈子是做减法

网上流行一句话: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往往是工作之外的8小时。
你工作中表现如何,做得如何,也只是决定了你在当前这份工作中的表现。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作之外的时间你投入在哪里。
有的人忙于各种交际,结交或认识新朋友。
有的人投入在自己身上,独处,学习新的知识。
有的人花时间在陪伴家人,收获了家人陪伴的快乐。
真正决定成长质量的则是独处时,你在思考什么?
并不是圈子越多越好,好的朋友关系,也不需要频繁去维护。
高质量的生活,是做减法,于朋友圈只需要几个交心的,于工作圈则是减少应酬。
当曾国藩初入官场,来到京城时,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认识他人,也不是成日在饭圈中结交他人。
他重点结交了两个后来对其颇有影响的人,一个是唐鉴。
唐鉴是湖南善化人,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其父亲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官至陕西布政使。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初入官场,唐鉴作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在江宁布政使的位置上,被道光皇帝内召进朝廷,出任太常寺卿,显赫一时。
曾国藩和唐鉴认识后,在其帮助下,认识了京城很多有名望的人物,比如后来成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倭仁,就是在唐鉴的引荐下,和曾国藩相识的。
另一个则是穆彰阿,曾国藩在仕途上能不断获得升迁,离不开穆彰阿的提携。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是名副其实的八旗子弟,曾国藩进入官场时,他已经出任军机首辅大臣多年,是道光皇帝最为器重和信任的官员。
穆彰阿掌握着大清王朝每个官员的升调权限,曾国藩能得到他的器重,升迁自然就变得简单了。
从地位上来看,曾国藩和穆彰阿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曾国藩能与穆彰阿搭上线,并得到其器重,并非出自偶然,更多是曾国藩的有意规划。
曾国藩认为,在京城要想结交到高质量的人脉,并不是难事:

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愈求则愈出。

只要自己愿意去寻找,就能认识很多优秀的人物。
曾国藩在不断与他人的交往中,总结出一套方法,即“诚拙”思想,并靠此套方法,使得他在仕途上能左右逢源。
于圈子做减法,是为了提升圈子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更聚焦在自身。

 

阅读剩余
THE END